(一)“南大”見聞錄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城市島國。作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以廉潔的政府、清潔的市容、良好的治安、高效率和完善的法制聞名于世,被譽為“花園城市”。新加坡承襲了英國的教育制度,靈活多樣。與中國學生升學一樣,新加坡學生也必須參加諸多大型考試,其中影響最大的三大畢業(yè)統(tǒng)考即小學離校考試(PSLE),劍橋普通水準會考(GCEOLevel)及劍橋高級水準會考(GCE‘A’Level)均是其教育制度中重要的衡量尺標,其會考成績直接影響學生的升學。
新加坡的許多學校都鼓勵招收外國學生以加強本地學生的文化接觸和擴大學習環(huán)境。據我所知,新加坡的一流學校,如萊佛士書院(RafflesInstitu鄄tion)、萊佛士女校(RafflesGirls‘School)和華僑中學(HwaChongInsti鄄tution)都專門為外國學生設立了獎學金,以便吸引優(yōu)秀外國學生來新就讀。我去華僑中學參觀時,給我們介紹校情校貌的就是三個來自中國的中學生,身上既有內地學子的謙遜嚴謹,也有新加坡學生的鋒芒和開朗。
和中國類似的是,所有政府主辦或政府贊助的學校都必須按照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來授課。不僅如此,新加坡自80年代起更是全面推行以英語為基本教學語言。與國際接軌的益處使得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整個亞洲均處于領先地位。
華人名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簡稱NTU,南大)是新加坡政府建立的頂尖大學,為新加坡的四所國立大學之一,亦為全亞洲最優(yōu)秀的大學之一。2017年公布的一項新的全球排名,南洋理工大學排名目前位居世界第10位。南大的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更早可追溯到1955年由東南亞民間發(fā)動籌款運動而創(chuàng)辦起來的南洋大學(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首任校長為林語堂先生)。建校四年,聯邦工程理事會便譽其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學府之一。1991年,隨著學院內部重組以及與國立教育學院(NIE)的合并,南洋理工學院便正式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
南大的成長可說是新加坡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在短短十年內,南洋理工大學便躋身于亞洲十大理工大學之列。隨著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和理學院的成立,南洋理工大學現已成為工、商、文并重的綜合性大學,并以其卓越的工業(yè)和商業(yè)課程,躋身于世界一流名校。學校與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多所大學建立了穩(wěn)定的友好關系。南大還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開設了制造工程課程,與斯坦福大學合作開設了環(huán)境工程課程,在研究和教學領域和美國斯隆管理學院達成了合作協(xié)議。
南大的校園占地約200公頃,是一座典型的花園式校園,校內綠樹成蔭,花草遍地,現代建筑與具有中國風格的古典建筑相互輝映。校園還擁有現代化的教育研究設施以及供教工和學生居住、娛樂的嶄新設施。
南大現有5大學院,其中國立教育學院(NIE)僅在名義上隸屬于南大。在校生27,000余人,本科學生19,000余人、研究生8,000余人,其中國際學生約5000名。擁有60多個學術研究中心。
秉承培育領袖人才、開拓知識領域的辦學理念,南大的愿景是要發(fā)展為一所卓越的全球性大學。目前的南大正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教育,確保其畢業(yè)生能在21世紀快速發(fā)展的全球高科技經濟領域里取得成就。
學貴在嚴
無論是在第一年的PGDELT課程學習,還是在第二年攻讀碩士學位,我的感受都是四個字:“學貴在嚴”。盡管如此,緊張忙碌的留學生活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讓自己感覺非常充實和大有收獲。
第一年,兩個學期,學校給我們開設的課程竟然多達14門(國內的研究生班也不過10門左右課程),涵蓋了語言學理論、應用語言學、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課堂組織、語言基本能力訓練等。其中4門為考試科目,平均一個學期兩門。臨近考試時,我們也像新加坡的學生一樣整天泡圖書館,緊張的準備,然后又和四、五百名新加坡學生一道在室內體育館內參加考試。
新加坡的考風十分嚴格,主考官不發(fā)指令,沒有學生提前去翻閱試題冊;考試結束時,老師沒有收好試卷之前也沒有學生鬧哄哄的離場。考試期間,考生們都忙著埋頭疾書,根本沒有東張西望企圖作弊的學生。后來我們也了解到,原來學校對考試抓得特別嚴,處罰力度也特別大,學生基本上不敢也沒有機會作弊。所學另外10門功課的壓力也一點不小,雖然不用參加正式的考試,但老師們都會要求我們做口頭匯報和寫論文,每篇論文平均字數在2000左右,并且要求使用國際通用的APA論文格式。我們平時在國內都較少用英文寫作,也大都沒受過國際論文寫作方面的專門訓練,這一下,就讓同學們緊張的不行。查資料,讀文獻,寫提綱,每當一篇論文結稿時,大家都忍不住要松口氣。壓力歸壓力,大家都明顯感覺到自己在寫作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這些無疑對我們歸國后進一步開展教學與科研有極大的幫助。
口頭匯報是新加坡教育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倡導協(xié)作精神,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其基本形式有個人匯報和小組匯報兩種,無論哪種,都要求事先擬好文稿,都要求學生制作PowerPoint幻燈片。個人匯報相比簡單一點,小組匯報時,組員們通常要討論好幾次才能基本將主題、匯報方式、組員分工等定下來,于是學校餐廳也就成了大家最常約見的地點,而餐桌也自然而然成了我們延伸的課桌。幾個同學圍坐在一個餐桌,邊吃邊討論,吃完了的,要么打開筆記本電腦給其他組員演示,要么一邊聆聽一邊做筆記。飯菜香、咖啡香、討論聲、歡笑聲,如此種種,構成了我們留學生活中的日常場景。
第二次去新加坡,主要任務在PGDELT基礎上攻讀碩士學位。白天要投入大量時間完成導師分派的研究任務,攻讀學位所要求的另外4門核心課程和畢業(yè)論文寫作就只能是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時間完成。就拿文獻收集和實地調查來說,導師的嚴謹、深入程度就遠非國內普通的教學科研所能相比。從國際一流的學術期刊和數據庫收集重要參考文獻,然后分門別類進行綜述。接下來是實地調查,要求更高。準備教學素材,進行問卷調查,約見學生進行訪談等,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按照事先與導師商定好的進行,整個過程繁瑣和辛苦了許多,但通過實驗所收集到數據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證。秉承了西方實證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無怪乎新加坡的學者能夠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頻頻刊發(fā)論文。
(二)星島啟示錄
兩年的訪學經歷,不僅使自己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極大地提升了自己開展教學科研的能力。現在景德鎮(zhèn)學院正處在蓬勃發(fā)展的絕好時機。先是2013年,全校師生同心協(xié)力,升本成功,是景院跨越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即將到來的2019年,景院人群策群力,正以升本精神和飽滿的工作熱情迎接本科合格評估。我深深感到,自己也應該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教學科研第一線,為景院的教學工作盡綿薄之力。回想起在新加坡的訪學生活,聯想到景德鎮(zhèn)學院的發(fā)展實際,就有了如下思考。
新加坡高校的學風十分嚴謹。就勤奮程度而言,新加坡的學生還比不上內地高校的學生。但學校在制度上下足了工夫,從源頭入手,確保了嚴謹的學習風氣。具體經驗有三。
考評形式的多樣化。只有核心課程才列入期末閉卷考試科目范圍,非核心課程大多采取學期論文(Termpaper)或學期課題(Project)的形式進行考查。除此之外,納入所有科目總評成績的還包括出勤率、小組或個人口頭匯報(Presen鄄tation),有的還包括期中小論文(Midtermpaper)和單元小論文(Jour鄄nals)。多樣化的考評制度使得學生平時就緊張起來,既有利于較科學地衡定學生求學的階段性進展,也大大減少了學生在期末階段的壓力。新加坡人有個口頭禪“Kiasuism”,意思就是怕輸,所以盡管期末考試和學期論文所占比重一般在40%———60%,考試周期間,在寢室或者通宵教室乃至于餐廳熬夜備考的學生仍是數不勝數。而平時,新加坡學生扎堆的地方是運動場或禮堂。新加坡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非常有特色,文娛活動相當豐富。就南大來說,不斷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國際知名政要、學者來開壇講座,也不斷有流行歌星來校園簽唱,至于小型音樂會則幾乎每周都有。每年必辦的中秋游園會和始于2003年的“傳承之路”校園行活動聲勢十分浩大。再加上眾多協(xié)會組織的各具特色的活動如球賽、棋賽、電子游戲對抗賽、遠足、野餐、燒烤、潛水、品酒、青年舞會等等,可謂異彩紛呈。雖然學校并沒有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但實際上卻是做到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考評形式多樣化的教育制度。
嚴抓考風,狠剎作弊。除在校紀校規(guī)中明確指出嚴懲措施外,學校還特地在考試周啟用室內體育館,組織每場考試達四、五百人之多的大型會考。考生單人單課桌,按所考科目成方隊排開。監(jiān)考十分嚴格,考試期間秩序井然,絕少有交頭接耳、東張西望或者鬧哄哄的現象。因為并非是一錘定音式的考試,學生考前只要對課堂筆記進行了復習,那通過這分值僅占總評成績一半的閉卷考試也不是什么難事。學生也不糊涂,知道如果鋌而走險來作弊,代價將太大。
鐵面無私,杜絕“人情分”。國內高校作弊現象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存在“人情分”。如教師考前泄題,監(jiān)考老師不講原則以及教師閱卷時的主觀隨意性,再加上學生家長的說情和熟人請托,如此種種,使“人情分”現象在國內高校肆意泛濫。新加坡法紀森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的行政領導都決不敢拿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冒險。新加坡高校嚴抓學風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景德鎮(zhèn)學院正處在蓬勃發(fā)展的絕好時機,其美好前景可期可待,其行進的路途也勢必充滿了艱難險阻。我們只有虛懷若谷地博采眾長,矢志前行,才能使學校真正發(fā)展壯大。
(作者: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