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科研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陶瓷是人類的偉大發明,是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和跨民族的“世界語”,為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樣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討會現場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7月2日上午,由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景德鎮學院、韓國國際文化交流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瓷聚東方:2024中韓陶藝展”在我校盛大開幕,來自中韓兩國的陶藝大咖云集景德鎮學院。藝術家們不僅帶來了美妙絕倫的陶藝作品,更帶來了陶瓷文化交流傳播的火種——當日下午“瓷聚東方:中韓陶瓷文化藝術交流研討會”在我校多功能音樂報告廳舉行。
研討會上半場由校科研處處長楊波主持,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方漫以《東方意蘊,守正創新——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的跨界融合路徑探索》為題,介紹了我校國家一流專業——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彰顯了我校在陶瓷文化藝術人才培養方面的深厚積淀,博得現場陣陣掌聲。
方漫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楊波主持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隨后,韓國藝術治療學會會長、圓光大學鄭東薰教授以題為《中韓陶藝變遷》的報告,以他的親身感受帶聽眾們了解了中韓陶藝交流的歷史,展望未來的同時也提出了對“柴燒”的獨特堅持與見解。
鄭東薰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朱樂耕教授以《陶瓷藝術與當代社會發展空間的思考》為題詳細介紹了陶瓷藝術與當代環境空間的融合過程,并通過個人創作作品的介紹,深度解讀了陶瓷藝術在傳承中創造(造型·表演·藝術場景)的應用。
朱樂耕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韓國檀國大學陶藝系、美術學博士趙一黙教授以《陶瓷作品年代記》為題,通過自己在不同年代創作的陶藝作品——“蘋果”為例,完美展現了陶瓷文化藝術與時代發展的關系。
趙一默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教授張夫也以《匠心不泯陶藝永輝》為題,從“匠心創造了文明”“傳統就是力量、創新必有前途”兩個方面介紹了陶瓷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文明傳承、文化創新等方面的作用。
張夫也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研討會下半場由我校陶瓷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張博主持,韓國檀國大學、陶藝家趙信賢以《石膏制作的技術和應用》為題,詳細介紹了韓國陶瓷石膏磨具的制作技藝和傳承發展。
張博主持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趙信賢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葛軍以《演譯時代》為題,介紹了紫砂藝術創作的十七個系列,通過圖像形象地展現了藝術與時代發展的高度映襯。
葛軍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韓日文化交流會長、日本地區資源學會主任金真美研究員以《笠間陶藝:起源、發展及現代作者》為題,系統地介紹了韓國笠間陶藝的發展歷程以及代表性藝術成果。
金真美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數字藝術學院院長、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高校教學名師吳天麟教授以《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題,從“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與記憶的傳承”“陶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等幾個方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陶瓷文化藝術的傳承創新歷程。
吳天麟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韓國江陵原州大學設計學博士、設計師公司社長金智允教授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陶瓷飾品》為題,為大家展現了韓國陶瓷文化藝術在飾品領域的獨特應用。
金智允講授 校融媒體中心記者金俊名攝
研討會雖然時間緊湊,但內容豐富,中韓兩國的陶瓷文化藝術家代表結合自身藝術創作,深入淺出地將中韓兩國的陶瓷文化進行了系統而又不失特色的介紹,讓在場的中韓藝術家、大學生們深切感受到了“陶瓷”這一瑰寶的獨特魅力。
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毗鄰而居,陶瓷藝術是連接中韓兩國文化的重要血脈,也是東方文明的一大象征。兩國陶藝人繼承傳統,勇于創新,陶藝發展日新月異,為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兩國文化的交流互鑒作出了新的貢獻。
此次中韓陶藝展和中韓陶瓷文化藝術交流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景德鎮學院陶瓷藝術學科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還為中韓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臺,進一步推動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傳播。
(編輯:歐陽晰/一審一校:李婷婷/二審二校:胡鉑/三審三校:趙雪政)